Image

【香港有個圖書館節】
陳曦成:好的書籍設計讓人心動

「每一個人對美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不需要相關的設計專業知識也可以好好欣賞一本書。當你看著封面,摸著紙質,再一頁頁翻讀,感受一下自己有沒有興奮的感覺,如果有這種心動,就是你喜歡這本書最直覺的感受。用紙、行距、字體等設計的知識很重要,但心動的感覺也很重要。」書籍設計師陳曦成如是說。

他設計的書籍《街坊老店2:金漆招牌》 將於今年香港圖書館節中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中展出,還會在「紙本炼成──書籍設計的試煉過程」講座中分享書籍設計經驗,如何以「理解」、「分解」和「再炼成」做出好的書籍裝幀作品。一本好書背後,大眾或許不知設計師付出多少心血,卻可於拿起書時從心動的感覺中感受好設計的溫度。

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收放自如

陳曦成從理工大學畢業後就想做書籍設計師了,直到赴英深造後回來終於踏上夢想路。確實比起台灣早於多年前已著重書籍設計的專業,香港大眾對書籍設計認識不算深,適逢第一屆香港圖書館節於今個月舉辦,以「閱讀・創意」為主題,全方位推廣與閱讀相關的文化,陳曦成正可將書籍設計的各種想法與經驗分享給大家。

 
This image for Image Layouts addon
書籍設計是設計師運用其專業眼光,將作者抽象的文本實體化成一本書。

陳曦成先釐清書籍設計與書籍藝術的分別:「書籍設計是出版範疇的其中一部分,在作者用心創作、編輯去蕪存菁後,設計師用其專業眼光將一本書最重要、最有趣的元素抽出來,呈現在封面與內文排版設計上,將作者抽象的文本實體化成一本書。而書籍藝術其實和其他藝術範疇沒有太大分別,只是創作媒介是書籍而已,一樣是將對世界的感知,或個人的情感表達傾注書籍藝術中。」

書籍設計既是創意,亦是商業產品,那般在產品的市場需要與設計師的藝術追求中,就可能有需要協調的部分,陳曦成說未開始設計前,最重要的是溝通部分,由主題、內容、圖文比例與作者喜好都要清晰,「一開始書籍設計師就要令出版社和作者有信心,讓他們明白你的藝術取向與設計概念的最終目的都是想成就這本作品,這樣設計的過程就會更順暢,很多人以為書籍設計只是做好封面與書衣,其實還包含資料搜集與理解文本的部分。」

This image for Image Layouts addon
《街坊老店2:金漆招牌》將會在香港圖書館節2019中展出。

比如這次展出的《街坊老店2:金漆招牌》,陳曦成說足足做了三年,由這本書一開始就加入團隊中,所以當他跟你說這本書的裝幀時,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書籍的內容與主題:「這本書由三部分組成,最前邊的小封面黑紙金字,用了傳統招牌黑木金字的顏色分佈和概念去設計;第二部分就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舊照片,可以看到當年街道招牌的錯落感;第三部分就是此書最大的版面,棗紅色封面配有文案,三個封面由小至大,配合街道上香港招牌的層次感。」陳曦成翻開書本,內裡還有拉頁設計,將街道招牌歷史融入其中,「這本書的作者拆解老舖裝修與招牌故事,所以是圖文配搭為主,每一頁都有不同的版面設計。第三部分更是作者的攝影集,特別用了與本書前兩部分不一樣的紙。」

Image
Image
陳曦成足足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街坊老店2:金漆招牌》,以不同的設計突顯書中三個部分。

用設計營造立體閱讀體驗

由書籍封面、插圖、開本尺寸、以至紙張的材質、厚度和重量,都是閱讀的視覺和觸感經驗的一部分,書籍設計師的專業常常不為大眾所了解,陳曦成就覺得今次香港圖書館節提供了不同的設計活動鼓勵大眾創意閱讀:「這次的節目很豐富,不乏書籍美學相關議題的活動,除了我的講座,還有譚智恆的『文字・閱讀・設計』和區德誠的『看字日常』講座。另外,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文獻保護與修復中心主持的『DIY 手縫筆記本工作坊』,教大家書冊裝訂的方法,促進大眾對書本、文字、漢字設計的理解,亦讓他們明白創意與閱讀是怎樣結合的。」

Image
Image
藝術家Sheila Hicks以白色磚頭作為書籍的包裝概念。

要陳曦成選一本創意與閱讀結合得最好的作品,他從書架中抽出一本膠套包好的書,一邊訴說因書本太久紙質已泛黃,一邊珍惜的拆開膠套:「這是藝術家Sheila Hicks的Weaving As Metaphor,由荷蘭書籍設計師Irma Boom設計,看上去如像一塊白色磚頭,毛邊書口是此書最重要的設計部分,一頁頁的邊口位如有絨毛效果,回應Sheila Hicks常用織物作為創作媒介。毛邊書不算很特別,但這個設計卻做到合起整本書後成了無縫的絨面效果,這體現了書籍設計不只是平面設計,更是一門立體的藝術。」

立體的藝術——陳曦成說得太好了,一如一旦讀者懂得怎樣去欣賞一本書的文字內涵與外形的裝幀藝術,將會有更為立體的閱讀體驗。下次閱讀一本書,不妨留意一下這本書的書籍設計如何回應內容之處,將更可感受到書本的層層深意。

吳肇軒在講座中分享閱讀如何幫助其塑造不同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