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聲忍語:日治時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劉智鵬,周家建著
館長分享
「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一生。」本書的主題「吞聲忍語」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香港人在日治時期的活命規條。作者嘗試從為數不多的歷史文件中努力還原香港人在日治時期的生活面貌,可惜的是日軍在戰敗投降後燒毀了不少政府文件,使這項重塑歷史的工作非常艱巨。
作者透過訪問十七位倖存者,當中有男有女,包括不同年齡階層人士﹕有任職護士的,有在秘密擔任宣揚抗日信念的東江縱隊成員等。他們口述的淪陷過程大致相同,非常立體地將三年零八個月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口述歷史也許會帶有個人的感情,十七篇的訪問卻可以達至互相印證的效果,使歷史得以客觀地呈現。
在日治期間,日軍只將香港當作物資轉運站,將大部分的物資送到日本或前線。香港人雖然獲發糧食配給證購買食物,但有證不等於有食物可買,即使買到「六兩三」的米糧也可能只是混雜泥沙的雜糧,不足以果腹,因此民眾只好各出奇招解決糧食問題。而日軍亦出奇策嘗試解決糧食問題,例如「鼓勵」香港人回鄉務農生活,以減少香港人口。
日軍對香港實施高壓統治,不少人死於非命,香港人都只可以「吞聲忍語」,眾多政策中最為世人垢病的自然是強迫香港人兌換軍票,有關的問題至今尚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