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閱讀,談的更是共享、喜閱與成長
「我的人生中從沒有沉悶的時刻,只要打開書本,就與不同時代的作者對話。」作家可洛說。在每人都是孤島的隔離時期,手上的書就可以讓我們跨越門牆,連接世界。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辦「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結合閱讀與創作,鼓勵兒童及青少年擴闊閱讀領域,今年的主題是「閱讀,伴我成長」;這趟兩位大受青少年歡迎的作家可洛與游欣妮,就與我們分享閱讀怎樣陪伴他們成長,他們又如何將這些閱讀與創作經驗共享給後來者,讓青少年可以我手寫我心,也以閱讀連結不同世代。
開卷有樂:每人的獨特喜閱
可洛與游欣妮都認同閱讀帶給他們喜悅,但兩者所言之喜悅有同也有異。游欣妮的閱讀記憶總與人相關——小時候與妹妹就算閱讀圖文字典也十分快樂,因為加上了兩人的聯想與討論,將閱讀化為玩樂的途徑;成長時期到圖書館借書,卻更喜歡留意還書車上的書,「那代表是有人選過、借回家讀過的書,我想知道別人在讀些什麼。」在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的書單裡,游欣妮獲得閱讀的驚喜。
這種驚喜,可洛稱之為一趟充滿未知小巷的旅程。大學時在書店兼職,總在執拾時遇上不同讀物,「那時什麼書都讀,文學、哲學、天文地理⋯⋯ 如像一趟有預定路線的旅行,但往往旁支的小巷讓你看到更多風光。」
可洛提起卡夫卡所言應找令自己痛苦的書來讀,「痛苦之意,指向閱讀過程中會接觸此前未知之事物,開啟新世界,令你的腦袋不停運轉。讀完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明所以,然後又將你帶往另一本書。有些人覺得這很困擾,但何嘗不是吸收新知識的快樂?」
共享對話:從沒有標準解讀
作為以教書生涯為寫作主題的作家,近年又擔任學校圖書館主任,游欣妮在推廣閱讀與寫作時,希望這是一趟有來有往的對話,「初初發現連圖書館領袖生也不喜歡閱讀時很受打擊,後來我們舉辦了各種主題閱讀活動,融和手工藝、食物與寫作等,大家可以有不同的參與,才打破他們對閱讀沉悶的看法。」游欣妮更讓學生提議閱讀書單,反有驚喜,「有些書我從來都不會接觸,他們的推介開闊了我的視野。」
「閱讀其中一個好玩的地方是不一定有標準答案。」可洛亦在教導學生時同步成長。「我會與學生分享他們較少接觸的文學作品,他們會回饋我他們的看法,我就發現原來每個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讀法。而我的認同會鼓勵他們繼續閱讀和思考,讓我想起成長時亦遇過這樣啟發我的老師。」
一同成長:傳承寫作熱誠
閱讀可獨樂亦可同樂,寫作則較為孤獨,所以更需要前行者的意見,無獨有偶,兩位作家都覺得自由創作喜歡的作品很重要,「在讀書會、玩遊戲時的寫作,沒有負擔與包袱,學生就會放開來寫。他們有時會好奇我作者的身份,我會告訴他們,其實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你們作文時也是作者,就算沒有刊登沒有得獎亦沒損失,寫出來的文章就是你自己的,沒有人可以拿走。」游欣妮希望學生透過創作找到自己的聲音。
可洛也常鼓勵學生要相信自己獨特的想法是有價值的,「要想著如果別人讀不到你對世界的觀察、你的經歷與情感,會是一種損失,我希望他們可以帶著這樣的自信去寫作,去喜歡自己的作品。」
在世界閱讀日的這天,如果你剛好拿起一本書閱讀,不妨也把你的讀後感跟身邊親友分享,又或把感想寫下來,它或在將來的某個時刻成為另一位讀者與世界的連接。
有關可洛的著作,可按此瀏覽公共圖書館目錄。